诡三国 第3531章 送上门来的

第3530章 送上门来的

号角之声,在蓟县城头上低沉而鸣。

这一支号角,说起来还是某个胡人头领的宝物,在战斗当中被缴获。

战争就是如此残酷。

一旦站在战场之上,就是你死我活,再也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

一名高大的骠骑兵卒,正站在城头之上,鼓足气力,吹响了号角。

低沉呜咽之声,远远的传播而开,仿佛震动了整个的蓟县大地。

在蓟县左近忙碌的百姓和兵卒,便是纷纷抬起头来,等待着……

这是有什么事情要通知了。

自从赵云进入了蓟县之后,没有片刻迟疑,就开始了对于幽州的治理工作。

摆在赵云面前的,是破烂不堪,物资短缺的幽州。

赵云没有选择继续杀杀杀,而是停了下来,开始在这一团乱麻当中去整理头绪,理顺地方。

这必然很累,很繁琐,但是赵云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现在,一个残酷的严冬过去了,幽州百姓配合着赵云,以他们顽强的生命力抗过了雪灾,迎来了希望。虽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有很多人冻死冻伤,但是对于幽州百姓来说,他们并没有因此就怨恨骠骑军。

大汉的百姓,要求一向都很低。他们不在乎上层的人吃多少肉喝多少酒,他们在很多时候,只是希望能有一碗果腹的稀粥,能有一件御寒的衣服而已。

赵云做到了,他尽可能的精确分配了粮食,将有限的粮草去挽救了更多的生命。在这个过程当中,百姓也看到骠骑军的努力,也就自然没有什么怨恨可言。

在乱世之中,特别是经历了几次兵灾人祸的边疆百姓,他们比一般的山东中原地带的民众,要更加珍惜难得的安稳,也更加期盼能有一个能够怜悯他们,照顾他们的地方官,能让他们用自己的劳动换来家里老小的一口热汤。

如此,足矣。

尤其是当春天到来,赵云没有立刻准备军事行动,而是坚持派出了小吏,去帮助百姓民众规划田亩,维修水利,敦促春耕等准备工作,更是让幽州百姓民众安下心来。

幽州百姓害怕赵云又像是之前的某些官吏,又或是和杂胡一般,只想着在幽州捞一把就走……

这赵云和赵云所属的骠骑军,似乎要将幽州正式纳入骠骑的版图的样子,不会再离开了,这就让这些幽州的百姓民众,以及投靠而来的乡绅也都放下心来,干起活儿来也就加倍的安心。

幽州之地的百姓,原本就是吃苦耐劳居多,毕竟在大汉时期,这里就是边疆,如果没有坚韧的习性,恐怕就很难在这样艰难的环境当中生存下来。

边疆之民,原本应该就是英勇好斗,敢于面对外部威胁和挑战的,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民风彪悍』就成为了一个负面的形容词。而作为汉家的官吏,平日里面就希望底下的民众都是顺民,等到了危难时刻又指望着民众能够奋起?

既要又要还要,敢问世上安有两全法?

赵云不是如来,也不是爱卿,他只是经历过苦难,也还没有忘记苦难,所以至少在当下的幽州,他给幽州百姓带来的,就是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真真切切的希望。

号角声渐渐停了下来,然后便是有高昂的声音响起:『辽东大捷!』

旋即就有更多的人应和着,『辽东大捷!!』

在城内外仰着头听着的百姓民众,顿时哗然一片,『大捷了?辽东大捷?这么说是打到了辽东了?』

『天可怜见!我去年就是从辽东讨来的!当时怎么就没有骠骑军来啊!』

『辽东?不知道是对上了哪一支的胡部?』

『大捷好啊!多少年啦,都没听到说过这个词了……』

大捷的消息,就像是涟漪一般,在幽州大地上荡漾着。

扎着总角的孩童拍着手,唱着歌,『辽东大捷,牛羊满山,骠骑兵至,胡人胆寒……』

青壮的汉子在田亩里面耕作,歇息喝水的时候说道,『你们听说了没有?说是那些受伤的,还有抓来的驽马,会按照关中的标准,可以租借来耕地啊!』

赶车的老汉笑呵呵的对着坐在牛车上的客人说道,『当然是真的!看看这拉车的马,原本就是胡人的,现在是我们汉人的了!』

坐在马车上的中年『客商』点着头,一边和拉车的老汉聊着天,一边打量着周边的情况。

这个假借行商名义前来的中年人,却是崔林。

在和崔琰分开之后,崔林就一路乔装北上,避开了曹军的哨卡,到了幽州境内。

原本崔林以为,幽州遭遇大雪,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甚至做好了看见饿殍遍野的心理准备。

可是让他出乎意料的是,在这一场雪灾中,幽州死的人数,竟然还不比在冀州北部的多!

而且靠近了蓟县,似乎根本看不见常见的兵荒马乱的情景,即便远处山头上还有残雪未消,但是蓟县周边的土地已经开始有农户在进行耕作整理了。

正在崔林四下打量的时候,忽然听到了滚滚马蹄声响。

赶车的老汉也连忙将车赶到了路旁。

不多时,一队骠骑骑兵从道路上奔驰而来,马蹄沉闷的砸在土地上,如同重锤砸在崔林的心头。

这些骠骑骑兵,骑兵身上有甲,战马身上有衣。这些甲衣样式都是朴实无华,一点花纹都没有,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崔林就觉得这骠骑骑兵的甲衣,就是比那站在许县皇宫之上的那些身着明光铠甲的禁卫还要更令人生畏。

崔林看着骠骑兵卒从面前经过,心中便是多少盘算起来。

他族兄所交待的事项,如今看起来,不太好办啊……

……

……

在整个华夏大地上,战火不仅仅只有在幽州一地升腾,也在荆州一带蔓延。

蓦然炸响的战鼓声如惊雷,瞬间打破了在山间的宁静。

战意弥漫在山野河川之中,将飞禽走兽惊吓得四散奔逃。

曹军兵卒呼啸着,从陨关出发,主动出击,朝着李典的部队疯狂进攻。

战鼓声中,曹军水陆并进。

七八艘战舰组成的小船队,在水面上进攻,努力的朝着李典军射击。而陆地上,也有近千的曹军兵卒从河滩上冲来,扑向李典的营寨。

双方率先热烈欢迎对方的礼物,都是一样的……

箭矢。

在战舰上的是原本荆州的水军,虽然说下了船多半打不过骠骑军,或许连曹军都打不过,但是弓弩射击却是原本蔡瑁的擅长技能,射击能力都不算差。而且相比较于长途而来的李典军来说,战舰可以携带的箭弩数量会比较多,所以在对射一阵之后,就占据了上风,压制了李典在河岸边上的部队。

不过,不管是战舰上的弓箭还是弩车,都是有一定射程的,超出了射程之外,或是在遮蔽工事之后,战舰上的这些曹军水兵就毫无办法了,只能是依靠步卒进攻。

正是因为在弓箭上的劣势,李典没有执意和来袭的曹军硬着头皮对射,而是将到刀盾手和长枪手排列在了曹军水军难以射击到的土坡上。曹军的这些弓箭手不上岸,那就肯定够不着。

至于营寨,李典已经预先做了准备,裸露的木料都涂抹了河道上的泥浆,就算是曹军用火箭射击也一时半会烧不起来。

而且李典也在有些奇怪,不明白曹军为什么像是发疯一般,不守着陨关,而是冒着风险从陨关出击……

不过现在不是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

曹军弓箭手最大的射程,只能射到在第一线的刀盾手面前,而李典的刀盾手只需要将盾牌举起,组成盾墙,就可以将这些弓箭手的箭矢格挡在外。

箭矢如同冰雹一般,呼啸而下,叮叮当当的不绝于耳,恍如死亡的乐曲。

如果是刚上战场的新兵,在如此猛烈的箭阵攻击面前,难免会慌乱紧张,可是现在在阵前列阵的刀盾手和长枪手都是上过战阵的老兵,见识过见过更大更密的箭雨。如今这曹军五百左右的弓箭手射击的密集程度,对于这些李典兵卒来说,根本不太在乎。

李典盯着曹军高举的战旗,眉头微皱。

蔡氏?

李典他选择走汉水,进攻陨关,放弃走房陵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后勤。

有了房陵内应的通报,李典知道了房陵的情况。虽然房陵内的兵卒薄弱,训练低劣,确实只要花点时间费点劲,肯定可以拿下来,可问题是房陵内部没有多少粮草储备!

在李典等人没来之前,房陵的补给品一直都是荆州补充的。这也是为什么荆州放心让一个氐人将在房陵的原因,因为这些房陵兵卒的喉咙在荆州卡着呢……

所以基本上可以断定,除非李典可以像是黄巾贼一样,挟裹民众,以人肉为食,否则打下了房陵只会增加自己的粮草负担!

从汉中南郑转运到前线,千里运输,供给给兵卒就已经是很不错了,哪里还有多余的粮草去供养房陵的百姓?

为了军粮补给而屠杀百姓,李典不齿此等作为。

再加上若是打通了陨关,从汉中千里而来的兵卒也就可以就近得到武关的支持和补充,这确实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但是眼前的这曹军,难道不应该在陨关死守,将他们卡在汉水南端么?

不过看着在汉水上的曹军战船,曹军将领似乎也没有下船领兵突进的意思,所以这一次的战斗依旧是试探?

只是规模强一些,兵卒多一点的试探?

汉水周边,也都是山岳林地,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穿行和侦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算是爬上什么高山,也有可能什么都没有看见,白白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体力,所以不管是李典,还是曹军,重点都是在汉水沿线进退攻防。

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这就是李典的原则。

千里进军荆州,自然是有很大的风险的,但是这个风险,李典觉得值得一试。

在战舰上的曹仁盯着远处的李典,磨了磨牙。

虽然在这个距离上,曹仁连李典的面容都看不清楚,但是他知道,那就是李典。

对于李典,曹仁多少有些了解。

一般的诱敌策略,对于李典根本无效,必须要针对李典的谨慎来制定的策略,才能有一点作用,但是究竟有多少用处,曹仁也没有太大的把握。

曹仁挥动手臂,轰天的战鼓声顿时一缓。

在舰船上的弓弩手们收起了弓箭,被箭阵遮蔽的天空恢复了明亮。

预先蹚水上岸的曹军兵卒,已经列队完毕,开始前进。

一队在前,两队在后,成三角形攻击阵势。他们走得并不快,甚至每走二十步还要停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